这些年,安化黑茶火了!
这些年,你喝到过好喝又廉价的“安化黑茶”吗?
这些年,你喝到过非常好喝的真正意义上的安化黑茶吗?
这些年,中国几乎所有的茶园茶产区都在加工生产黑毛茶!
这些年,劳动力成本越来越昂贵,“安化黑茶”却大有越来越廉价的趋势!
这些年,在万众瞩目下,“安化黑茶”终于毫无悬念地沦为低端茶叶的重灾区!
显然,上述喟叹,对于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安化黑茶产业从业者而言,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质疑。现实往往如斯,行业清冷时,你会不由自主地期盼热闹;行业过热时,你又会孤独地期待回归。安化黑茶的从业者们无不摇摆于这种纠结无奈的情绪之中。
我们不妨来理性地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委。
其一,安化黑茶的热情回归,原本应该是物质极大丰富的背景下,亚健康人群对于其“21世纪最健康茶饮品”之保健功效的合情合理的呼唤。可惜这种呼唤也同时唤醒了其中巨大的商机,于是,在商业过度炒作的喧闹下,安化黑茶火了!商业炒作本不是件坏事。但如果这种炒作缺乏应有的美感高度就难免庸俗,庸俗的炒作注定杂乱无章,自欺欺人。
其二,安化黑茶之所以成为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并非只是因为黑茶特殊工艺所决定的。而是由以“道地安化群体大叶茶原料”为核心的自然因素,以及以千百年来沉淀的“安化黑茶特殊加工工艺”为核心的人文因素,二者共同决定的。由此可见,安化黑茶的品鉴价值一定是建立在千百年来扎根安化大野之境的,对安化山水有着非常深刻适应性的,群体(有性繁殖的)云台大叶茶种的品质基础上的。离开这个基础,任何名人的工艺喧嚣都是云淡风轻的表象。
其三,安化黑茶“渥堆”、“发花”以及“紧压”等加工工艺,使得那些被其他茶类弃用的,仅仅经过短时间(有些茶园竟然可以一年采摘十几次)化肥催长出来的无性繁殖的茶园茶,在安化黑茶生产加工过程中具备了价格低廉、外形好看的优势。这些原本淡然无味的茶青,经过安化黑茶的工艺洗礼,俨然一副优质安化黑茶的形象。只等那些对口感要求低级、一心只贪图便宜的喜好热闹的茶客,前来欢喜被宰。忍不住臆想:莫非,安化的地方父母官们,真的不认识那些被他们精心矗立在安化黑茶博物馆内的,安化历代“禁茶碑”的内容?
其四,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安化黑茶都去哪儿了?这些年,一方面,随着安化黑茶整体知名度的大幅提升,安化本地茶叶资源匮乏的现状却没有同步改善的矛盾加剧;另一方面,原本已然匮乏的本地荒野茶资源,在铺天盖地涌入的外地廉价茶青和劳动力成本飞速上涨的双重挤压下,无处喘息。毕竟懂得欣赏并愿意花高价喝好的、真正意义上的安化荒野黑茶的人太少了。或许,这正是所有品鉴级好茶注定孤独的因缘所在。
显然,这是一场商业利益与品质价值之间的博弈,而博弈的结果往往以热闹程度来宣泄高下。只可惜,在这场注定黑白不分的商业博弈中,老百姓永远都是无辜的,无论是逻辑高度的缺失,还是信誉危机的经验使然,使得他们实在无法分辨真正意义上的安化黑茶,群情激昂之下,随波逐流理所当然。
显然,面对安化黑茶这场集体狂热也烧不开的“冷流”,茶人们困惑了。他们始终有种挥之不去的遗憾在,他们只能孤独而小心地分辨着纯粹安化荒野黑茶的滋味,等待着时间的觉醒。